分類: 最新消息

【推廣小Tips】...

Instagram 2020 內容攻略

Instagram 是品牌必爭之地。除了擁有大量年輕顧客,其快速的增長率和活躍的用戶群也深深地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品牌。雖然如此,怎樣經營好一個品牌的 Instagram 帳戶卻難到不少 marketers。今天就讓我們分享一些 Instagram 調查結果,希望有助大家制定最有效的 Instagram 2020 策略!

在 Instagram 吸引粉絲容易嗎?

Instagram 帳戶增長率

自從 Instagram 自然觸及下降,不少 marketers 都擔心會影響品牌接觸粉絲的機會,令粉絲的增加速度變慢。根據 Quinly 調查,Instagram 帳戶平均能在半年內增加 9 – 16% 粉絲數量,而且以最多帳戶的兩個群組,即 1,000 至 1 萬粉絲和 1 萬至 10 萬粉絲的群組,粉絲增長率最高,可見品牌在 Instagram 仍有很多增長潛力和空間。

什麼格式的內容最好?

Instagram 內容格式分佈

大概因為單一圖片的內容最容易製作,調查發現 68% 的內容都是用這種格式,只有 18% 和 14% 是短片和 carousel。不過品牌如果希望提昇互動量,可能就要製作一些更 interactive 的內容了。調查發現短片的互動量最高,比圖片多 49%。第二是 carousel,比圖片多 24.9%。雖然調查沒有 Instagram Stories 的數據,不過推斷都會比單圖的互動量高。當然,互動量不是 Instagram 表現的唯一 KPI,建議大家可多嘗試不同的內容格式,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組合。

Caption 要寫多長?

很多人認為 Instagram 是個視覺為主的平台,因此 caption 不應該寫太長。調查發現在大部份情況,這觀點是正確的。如果帳戶有超過 100 萬粉絲,caption 什麼都不寫互動量最高。如果帳戶粉絲數量少於 100 萬,1 – 50 字元的 caption 互動量最好。不過也有例外。在少於 1,000 粉絲的群組,除了 1-50字元的內容表現良好,多於 300 字元的 caption 表現也一樣不錯!可見長 caption 雖然比較 niche,但也有自己的支持者。想寫出具吸引力的 Instagram caption?歡迎看看我們早前的文章。

應該用 emoji 嗎?

Instagram 表情符號使用量

由於 Instagram 相對 Facebook 輕鬆,用戶也較年輕,不少 marketers 都考慮過在內容加上 emoji (表情符號)。其實表情符號的確很適合 Instagram。調查發現沒有用表情符號的內容橫跨所有群組平均互動量都最差,但是多達 52.4% 的內容都沒有利用表情符號,有點可惜。至於用多少個表情符號,調查發現在 1 – 100 萬粉絲群組裡,有 4-10 個表情符號的內容互動量最高,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加 hashtags 有用嗎?

我們於 2018 年分享過 Track Maven 調查,當中指 10 個 hashtags 的 Instagram 內容互動量最高,現在還是不是呢?Quinly 這次調查找到一些有趣的見解。如果帳戶粉絲量超過 10 萬,沒有任何 hashtags 的內容互動量最高,大概是帳戶已擁有足夠粉絲支持,不需要 hashtags 幫忙了。如果帳戶有 1,000 到 1 萬粉絲,有 1-3 個 hashtags 的內容表現較好。如果帳戶屬於 1 – 10 萬粉絲或少於 1 千粉絲,加入超過 10 個 hashtags 的互動量最高。由於沒有清晰的趨勢,我們建議大家多作測試,看看多少 hashtags 最適合你。

什麼時候發佈最好?

Instagram 最佳發佈日期與時間一直是 marketers 很想知道的問題,坊間有不少這類的調查,各自有自己的答案。根據 Quinly 的調查,Instagram 週末的發佈數量最少,但是平均互動率卻是最高,比週日多 27.3%。大家在計劃內容發佈策略時可參考一下。

注意事項

雖然 Quinly 的調查分析了超過 3.4 萬個帳目和 590 萬個貼文,但是它也有其限制。首先,這調查沒有把個人用戶和商業用戶的帳戶分開,因此得出的結果可能未必一定適用於品牌。第二,這次調查主要以互動量為衡量基礎,但是品牌發佈內容可能有其他考慮,例如希望增加粉絲、推廣產品、帶顧客到網店等,因此適合採取的策略會跟隨目標而改變。第三,這調查沒有表明其抽樣方法,未知道能否代表全球所有用戶,因此我們建議大家把以上資訊作為參考,再透過測試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內容策略!

(文章由本協會會員Fimmick Limited授權轉載)

【初創必讀】生活就...

小時候,和媽媽約好了明天一起到公園玩耍,怎料卻因為天氣嚴寒,怕會生病而只好無可奈何留在家中;長大後,和朋友打算到戶外露營,可惜又因為遇上狂風暴雨而被逼取消原定計劃。一生中,被突如其來的壞天氣而影響活動的例子多不勝數。可是,芬蘭人卻似乎對於天氣的好壞不以為然。儘管天氣惡劣,他們都不會錯過寓生活於學習的機會,讓孩子到戶外探索,更藉此訓練他們的抗逆能力。

芬蘭位於歐洲的北部,冬天時無疑比較寒冷,平均氣溫約零下二十度左右。戶外活動是芬蘭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環,就算面對著嚴峻的天氣也無阻師生出外的決心。由出發前開始,孩子會因應天氣穿上適當的禦寒衣物,即使所花的時間稍長,老師還是會耐心等待,放手讓他們自行處理,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在冰天雪地下,孩子們自由地活動,堆雪人、拋雪球等,不但盡情享受在雪中玩耍的樂趣,亦能親身考察自然現象。孩子處身於這環境中,自能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去了解雪的由來、為何雪掉到衣服上時會消失掉等問題。這就是芬蘭主張戶外教學的原因,令孩子無論身處何地都能吸收知識,讓學習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芬蘭的桑拿文化十分盛行。據一位曾在芬蘭留學的過來人分享,芬蘭人通常會一家人聚在一起焗桑拿,長輩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便開始讓他們認識桑拿的相關知識,例如建造桑拿房的材料、把白樺葉紮成一束拍打背部的傳統等。除此之外,父母還會與子女分享以前和上一輩建造或維修桑拿房的經驗,將知識如此生活化地一代傳一代。 如此看來,芬蘭人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靠自己去體驗,或是從他人身上汲取經驗去學習,因為他們堅信從生活中學習的方式才是最好的。

芬蘭人大多善於觀察並對身邊的事物感到興趣,求知慾強。歸根究底,或許是他們從懂事以來便習慣從生活中的瑣事中把知識一點一滴的累積起來,真正地實踐寓學習於生活的理念。

(文章由本協會會員InNordics Ltd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