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教育】新常態下的教育新思維

【創意教育】新常態...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已持續超過一年,教育界紛紛由傳統的教學模式,迅速步入「新常態」。除了現行的網上教學,還有什麼創新而實際的解決方案,令教育在不能逃避的「新常態」下,更有秩序、有效率、有效益地發揮出正面作用?

新常態需要新思維

疫情除了嚴重影響學生這兩年的學習以外,科技革新、環境保育的急切性、政治衝突、貿易和經濟的急速變化也讓學生思索未來的「出路」問題,因此,創新思維是刻不容緩。

臨時網上學習的模式可以應付一時,但不能應付長久。開拓或運用「教育科技」能助長教育的普及性,支援教育可以實現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進行。但絶對不是取代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社會各方面的變化週期越來越收窄

世界經濟論壇在1月份提出了一個非常有啟發性而富有挑戰的議題:現時全球有15億學子仍追隨著一個或二個世紀前的學習模式,完全趕不上未來的發展和方向。

某程度上,近年的經濟和政治發展被快速和多元化的科技發展所驅動,從1960年代的數碼化,到現在的大數據、人工智能 。工作技術和工具所改變的周期越來越收窄。

例如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我們有否發現越來越多學生一放下老師的功課,便馬上登入YouTube,追求自己有興趣的主題或更新鮮的學習資訊?

關鍵是有效地落實長遠革新的意念

教育的目的是為社會創造人才,在「新常態」之下必須重新檢討兩方面的問題,第一是安全和快樂的學習環境,第二是課程結構和傳授的方式

學校建築的設計標準、每班的學生人數等是否有改變的空間?校車座位和人數又能否有新的意念?

課程發展是否可以配合更多現實生活的情況,例如提高地球保育的知識?安全衛生的城市規劃設計?個人和公共衛生的責任感?

又是否可以靈活地按照學員的興趣而設計?考慮到學員求知、求學的意欲而建立合適的人才?

教育科技的系統除了通訊的功能之外,是否可以更能支援自主學習?提供「助教」的功能?消除求學中獲得指導的延誤?保持求學中的興趣?教育科技是否可以在這方面同時支援老師、家長和學員?

企業又如何參與其中,拉近與學校的距離,讓學生能夠學習到貼近現實生活中的工作知識和技術?配合行業快速改變的週期?

縱然新冠肺炎疫情為我們帶來艱鉅的考驗,但若然我們能夠改善思維,轉危為機,亦不失為全人類難得的經驗和收穫。關鍵在於我們需要大膽思考、不斷提出疑問、並以開放的心,吸納多姿多彩的創意和創新的解決方案,願大家共同努力!

(本文由協會執委成員 衍盛數碼有限公司創辦人 梁偉峰先生 撰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